数洞丨100吨的中国空间站到底谁来造?一家单位可不够,要上千家!

小编

这是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数据,

数洞丨100吨的中国空间站到底谁来造?一家单位可不够,要上千家!
(图侵删)

却隐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。

透过这些数据,

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,

洞察中国经济的“意想不到”。

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浩渺宇宙,我们的太空家园——中国空间站正环绕地球飞行。建造空间站不仅推动了多项科学技术的进步,其中更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。今天的数据洞察,我们就看看来自太空的新质生产力。

神舟十七号乘组已在轨工作四个多月,各项科学实验正在按计划推进中。他们驻留的中国空间站,由核心舱、问天实验舱、梦天实验舱、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,总重量接近100吨,相当于67辆小轿车的重量。

内部人员驻留空间大约有110立方米,换算成2.5米高的住房,那么它的面积是44平方米,为了建造这44平方米,科研人员用了数千台(套)的设备。

看,这个在太空中载着航天员“行走”的机械臂有10米长,它可以辅助航天员出舱、抓取二十多吨重的舱段。看似简单的结构,却是由1.8万个零部件组成。上百人的团队写了50万行代码,才让机械臂拥有了在空间站舱壁上自动巡检的能力。一只“手臂”,就能看出整个空间站的精细复杂。

零件多,谁来造?显然靠一家是不够的。中国空间站工程的研制涉及14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,参与单位上千家。

空间站在太空飞行需要“翅膀”来提供能量,它就是柔性太阳翼。空间站上最大的柔性太阳翼展开面积超过138平方米,相当于两个羽毛球场地大小。为了让它和实验舱段一起装进火箭,航天人一呼百应搞创新,采用了超薄型轻质复合材料,使柔性太阳翼全部收拢后厚度只有18厘米,与一部手机的长度相当。用创新解决了大面积太阳翼如何装进火箭发射的难题。

作为科技最密集、创新最活跃的科技工程之一,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,已在空间站开展60多项空间科学和应用任务并取得成果,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。(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吴天白 文为明 张昊)

龙岗首批政务AI大模型应用上线 “龙小i人工智能应用矩阵”亮相
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发布暴雪蓝色预警_1

海南:多个省重点交通工程项目复工复产

“我买了票!”年轻小伙坐爱心座拒绝老人让座要求,上海地铁发声

贵州省凤冈县发布大雾黄色预警

全国跨境电商主体超12万家建设海外仓超2500个

中国交响乐团“2023澳大利亚巡演”首场悉尼歌剧院奏响

上海市奉贤区发布霜冻橙色预警

阿根廷西北部发生5.1级地震

工地上的舞龙队 舞出新春新愿景

万宁市礼纪镇田新村党支部:补齐短板 掘金旅游产业赶浪潮

普京:俄罗斯及“欧佩克+”伙伴国不会无限制抬高油价

数洞丨100吨的中国空间站到底谁来造?一家单位可不够,要上千家!的相关内容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烈日网络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